四年前為了學習靜坐,參加了一個精舍的禪修課程,第一次聽到四聖諦:苦、集、滅、道。
苦是指出人生的痛苦有哪些,集是產生苦的原因,滅是如何消除痛苦,道是避免痛苦再次發生的觀念與方法。 這是一個完整的療癒架構,首先有病識感,知道自己在受苦才會想要改變,然候知道痛苦的由來,接著學習如何消除痛苦,最後才是學習道理,這個療癒順序非常有智慧,“道”放在最後面,因為正在受苦的人,聽不進道理,但是平常的學習,可以成為預防針。佛教的修行次第是,先拔除痛苦,才能得到平靜,然後超凡入聖。所以佛陀說法先從四聖諦、十二因緣法開始說法,接著再講空性,最後講佛性。
催眠的療癒也非常符合這個療癒架構。
苦:知道自己受苦,來自於負向情緒與感受,以及自我否定的限制性信念等議題。
集:苦的原因,來自於某種需求或渴望沒有被滿足。生存、尊重或愛。而需求或渴望的產生,來自於童年沒有被滿足的需求。我們通常不會把我們所受的苦跟童年經驗連結起來,但是隨著經驗的累積,發現我們的生命與童年息息相關,而童年,與父母的愛有關。
滅:消除痛苦的方法,是看見並接納自己的負向感受,允許情緒流動與表達,完成未滿足的需求,找到,並體驗被愛的感覺。
道:學習溝通以及同理的方法,理解人性。父母對待子女的方式是一代一代承襲下去的。如果沒有覺察或療癒,童年所受到的傷也會繼續傳到下一代。
多年前的內觀經驗,發現佛陀所教導的是如何解脫痛苦的方法。也發現僧侶並不像是電視演的,萬念俱灰然後屏棄一切,而是更積極的探索與學習。世界上許多事情,其實不是我們一直以為的那樣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