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個人,包含催眠師,對於催眠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觀點和定義。多數人可能會覺得,用無預期的方式改變對方想法就叫做催眠。我自己給催眠的定義是,在催眠狀態下進行的各種療癒叫做催眠,這樣的定義,會打開催眠無限的可能性。
催眠狀態可能也有各種定義,而繞過表意識的控制,這個定義是我喜歡的。繞過表意識控制,並不是失去意識,意思是頭腦是情形的,但是不會介入去判斷或質疑催眠狀態下出現的情境或反應。
與大多數人的擔心不同,催眠療癒只需要在很淺的催眠深度就可以進行,大多數時候不需要進入到很深的催眠狀態,甚至無意識的狀態下工作,因為表意識如果不知道發生什麼事,也就失去了一次學習與超越的機會。
進入催眠狀態的途徑不只一個,也不一定要閉眼睛的放鬆引導來進入催眠,當我們處在一個情緒下,其實已經是一種輕度的催眠狀態了。像是催眠師常用的情感橋連結(又叫做感覺連結法),就是這個現象的應用,透過情緒或身體感受,去連結到關鍵事件。
有一次參加工作坊,老師引導同學站著,一步一步走薩提爾的冰山,中間引導同學跟小時候的自己對話,同學出現蠻多的情緒,在對話表達之後也釋放了不少情緒,感覺如釋重負。結束後同學突然問老師:“老師剛才幫我做了什麼?我剛剛好像做了一場夢!”,旁邊的同學都說,老師什麼都沒做,只是引導妳把自己的話講出來。整個過程,同學是張開眼睛的,也沒有任何的放鬆引導,但是她已經經歷了一次催眠療癒。
在我自己的療癒工作經驗,以及在這個工作坊所呈現的,我們所面臨的議題或情緒,十有八九都指向小時候的自己(內在小孩),所以我也準備整合我所學的各種療癒技術,包含催眠、家族系統排列、靜心等等,來進行陪伴小時候的自己、療癒內在小孩的工作坊了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