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毛毛

應對姿態

昨天在課程中介紹了薩提爾的四種應對姿態,討好、指責、打岔和超理智。


第一次聽到薩提爾是十幾年前在生命線受訓時,授課講師介紹的,當時他說他的原生家庭有四位手足,剛好每一位是一種應對姿態。今年除夕夜跟姪子聊天,說我們家四個小孩也剛好是四種應對姿態,覺得有趣,姪子問他家兩個孩子是哪種類型?


我想了一下驚奇的發現,一位是超理智+打岔,一位是討好+指責。其實沒有一種類型都有它的好處跟缺點,我們覺察自己的應對姿態之後,朝著一致型的方向發展,尊重對方,不委屈自己,並讓事情圓滿達成。


這樣一來,討好型蛻變為愛人者或助人者,指責型成為守護的戰士,超理智的人成為仁厚的王者,打岔型可以成為神奇的魔法師。


生物的多樣性可以提升存活率,每個孩子發展出不同的特質是多麼的合理。

13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記得在李家同教授的文章中,他為了孫子的作業,回答什麼是幸福?李教授說:“幸福是吃得下、睡得著、笑得出來”,孫子聽到都急哭了,覺得作業很重要,爺爺卻這麼不正經。 我想這種幸福是:“若無閒事掛心頭,便是人生好時節” 的幸福。 幸福是一種感覺,感覺是主觀的。只要是主觀的,容易被認為不科學,因為無法量化,也沒有標準,因為每個人用同樣條件,都可以得到相同結果,這是科學的要件。但是感覺無法這樣,所以科學比感覺

三輪體空是佛教用語,以布施為例,是指其中的給予者、接受者,以及被贈與的物品,這三個角色都要放下,的意思。 放下的原因是,如果布施者惦記著自己做了好事,得到的是福德,福德像是銀行的存款,有用完的一天。如果能夠放下,能夠得到的是功德,功德就像是身上的技能,不會消失。 由於眾生平等,說到底沒有誰度誰。助人工作者與來訪者也是平等的,工作者可以從來訪著身上學習很多,如果有收費,除了生活所需,也支持助人者更多

比實體的禮物更美好的,是禮物背後的心意。從我們能夠有能力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開始,心意就顯得更加的動人。 或許可以說,對於心意的感受,是我們給行為或動機,所賦予的意義。賦予意義的方式,又因為每個人的生命經歷而有所不同。 在陪伴情緒時,我會先鼓勵情緒的流動,聽聽對方發生了什麼事?試著理解這件事情對經驗者代表著什麼樣的意義?找到沒有被滿足的需求,再試著去滿足這份需求。 常常,這份需求可以被愛滿足。可以用

文章: Blog2 Post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