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毛毛

幸福

記得在李家同教授的文章中,他為了孫子的作業,回答什麼是幸福?李教授說:“幸福是吃得下、睡得著、笑得出來”,孫子聽到都急哭了,覺得作業很重要,爺爺卻這麼不正經。

我想這種幸福是:“若無閒事掛心頭,便是人生好時節” 的幸福。

幸福是一種感覺,感覺是主觀的。只要是主觀的,容易被認為不科學,因為無法量化,也沒有標準,因為每個人用同樣條件,都可以得到相同結果,這是科學的要件。但是感覺無法這樣,所以科學比感覺高級或可信嗎?科學很重要,但是感覺是超越科學的,這是我的觀點。

每個人認定的幸福並不相同,需要往內在探索才能夠覺察。我也相信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幸福是什麼?這時候只能只能追求普世認定的標準,然而這個標準如果與內在的渴望不一致,依然無法帶來滿足感與幸福感。

幸福既然是一種感覺,那麼也需要打開感覺去感受幸福,同時也需要透過感覺,才能夠知道,自己內心深處認定的幸福是什麼。有時候我們會為了讓自己獨立、堅強,而關閉了感覺,有時候也會為了擔心失控或者過於難受而關閉感覺,有時候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,而更多的時候,在生命早期,因為自己的需求總是被忽略,也會關閉感覺,在依附關係理論中被稱為迴避型依附。

感覺跟情緒是一掛的,關閉感覺的同時,也會關閉情緒,覺得情緒很麻煩、沒有用,會採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應對情緒。

回到李家同教授的脈絡,在工作中,我看見 “哭得出來”,其實也是一種幸福。在20歲的某一天,我第一次經歷到想哭卻哭不出來的經驗。在東方文化中,哭跟軟弱被畫上等號,需要表現得堅強時、不想要自己的軟弱被看見時、背負著長輩與家族期待時,我們可能會失去哭泣的能力。所以我常常會說明情緒的重要性、鼓勵、引導、陪伴來訪者釋放情緒,然後我會看到緊繃的身體跟情緒鬆開了。

“情緒抒發” 跟 “情緒化” 是兩件不同的事。情緒本身需要出口,所以使用安全的方式來抒發情緒是重要的,而情緒化,是用情緒來達到自己的目的,是把情緒當作工具。所以情緒與情緒化是不一樣的,當然這背後有值得探索的故事,不過一般來說,情緒化給人的觀感是不好的,然而對於一個療癒者來說,情緒化也是求救訊號的一種。

0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三輪體空是佛教用語,以布施為例,是指其中的給予者、接受者,以及被贈與的物品,這三個角色都要放下,的意思。 放下的原因是,如果布施者惦記著自己做了好事,得到的是福德,福德像是銀行的存款,有用完的一天。如果能夠放下,能夠得到的是功德,功德就像是身上的技能,不會消失。 由於眾生平等,說到底沒有誰度誰。助人工作者與來訪者也是平等的,工作者可以從來訪著身上學習很多,如果有收費,除了生活所需,也支持助人者更多

比實體的禮物更美好的,是禮物背後的心意。從我們能夠有能力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開始,心意就顯得更加的動人。 或許可以說,對於心意的感受,是我們給行為或動機,所賦予的意義。賦予意義的方式,又因為每個人的生命經歷而有所不同。 在陪伴情緒時,我會先鼓勵情緒的流動,聽聽對方發生了什麼事?試著理解這件事情對經驗者代表著什麼樣的意義?找到沒有被滿足的需求,再試著去滿足這份需求。 常常,這份需求可以被愛滿足。可以用

從朋友的留言,我瞭解到到原來我有很大的愛的能量,這一份愛的面貌,不是熱切的言語,也不是溫暖的擁抱,而更像是一個靜靜的港灣,或是一株可以遮蔭的大樹,允許一切故事的訴說,也鼓舞著情緒的流動。 我非常明白情緒需要流動,而流動需要支持,所謂的支持可以只是單純的陪伴,不需要解決問題的行動或是安慰的言語。當情緒被接住了,空間與可能性就打開了。 何其有幸我們能夠陪伴憂傷的靈魂,何其有幸我們成為管道,引導靈魂去看

文章: Blog2 Post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