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毛毛

安然接受死亡,就可以安然接受生命

讀“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”尾聲,看到這句話。


死亡是多數人最恐懼的事,所以,為了讓自己活下來,會因為恐懼而做一些事情,或是做某些選擇。


例如金錢匱乏的感受,最容易連結到死亡的恐懼,沒有錢,代表無法生存,也代表死亡,所以會用各種方式去賺錢。如果不畏懼死亡,就不會害怕沒錢,就可以,安然接受生命。


從金剛經裡面學習到一件事。我們想要一個東西,並不是直直的朝著它前進。想要成佛度眾生,發開悟之心之後就放下,離一切相即一切法。如果一心想成佛就成不了佛。所以,一心想賺錢,如此賺到的錢卻不會帶來喜悅與幸福。然而做喜歡且擅長的事,錢會自然來。


所惡有甚於死者,這樣的狀況相對比較不會恐懼死亡,然而比不上安然接受死亡。“死亡是很慈悲的”,海寧格先生如是說。

11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記得在李家同教授的文章中,他為了孫子的作業,回答什麼是幸福?李教授說:“幸福是吃得下、睡得著、笑得出來”,孫子聽到都急哭了,覺得作業很重要,爺爺卻這麼不正經。 我想這種幸福是:“若無閒事掛心頭,便是人生好時節” 的幸福。 幸福是一種感覺,感覺是主觀的。只要是主觀的,容易被認為不科學,因為無法量化,也沒有標準,因為每個人用同樣條件,都可以得到相同結果,這是科學的要件。但是感覺無法這樣,所以科學比感覺

三輪體空是佛教用語,以布施為例,是指其中的給予者、接受者,以及被贈與的物品,這三個角色都要放下,的意思。 放下的原因是,如果布施者惦記著自己做了好事,得到的是福德,福德像是銀行的存款,有用完的一天。如果能夠放下,能夠得到的是功德,功德就像是身上的技能,不會消失。 由於眾生平等,說到底沒有誰度誰。助人工作者與來訪者也是平等的,工作者可以從來訪著身上學習很多,如果有收費,除了生活所需,也支持助人者更多

比實體的禮物更美好的,是禮物背後的心意。從我們能夠有能力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開始,心意就顯得更加的動人。 或許可以說,對於心意的感受,是我們給行為或動機,所賦予的意義。賦予意義的方式,又因為每個人的生命經歷而有所不同。 在陪伴情緒時,我會先鼓勵情緒的流動,聽聽對方發生了什麼事?試著理解這件事情對經驗者代表著什麼樣的意義?找到沒有被滿足的需求,再試著去滿足這份需求。 常常,這份需求可以被愛滿足。可以用

文章: Blog2 Post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