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毛毛

三輪體空

三輪體空是佛教用語,以布施為例,是指其中的給予者、接受者,以及被贈與的物品,這三個角色都要放下,的意思。

放下的原因是,如果布施者惦記著自己做了好事,得到的是福德,福德像是銀行的存款,有用完的一天。如果能夠放下,能夠得到的是功德,功德就像是身上的技能,不會消失。

由於眾生平等,說到底沒有誰度誰。助人工作者與來訪者也是平等的,工作者可以從來訪著身上學習很多,如果有收費,除了生活所需,也支持助人者更多學習和精進。雖然來訪者常常稱呼工作者為老師,其實來訪者才是助人者真正的老師。

有一個練習叫做宇宙三件事,任何事都可以分成三部分:我的事、別人的事,老天的事。這個練習可以讓負擔的責任感覺變輕,本來擔心整件事的成敗,經過區分,可以專注在自己能夠行動的部分,其他的就能放下。有一次同學說:其實只有分兩件事,“一是干你屁事,二是干我屁事”,聽起來憤世嫉俗,但也不無道理。

相較於佛陀教導“空 ”,薩提爾女士教導的卻是“有”。在薩提爾的應對姿態裡,分成 “自己、他人和情境” 三個部分。在良好自我價值以及較圓融的狀態下,我們會尊重他人感受,也會表達自己,同時也會讓事情圓滿達成。當我們在事件當中感覺不舒服,也可以試著看看自己忽略了哪一部分。想認識薩提爾可以參加瑤華老師的課程,台北、台中、台南、高雄、台東都有開課,歡迎私訊詢問

0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記得在李家同教授的文章中,他為了孫子的作業,回答什麼是幸福?李教授說:“幸福是吃得下、睡得著、笑得出來”,孫子聽到都急哭了,覺得作業很重要,爺爺卻這麼不正經。 我想這種幸福是:“若無閒事掛心頭,便是人生好時節” 的幸福。 幸福是一種感覺,感覺是主觀的。只要是主觀的,容易被認為不科學,因為無法量化,也沒有標準,因為每個人用同樣條件,都可以得到相同結果,這是科學的要件。但是感覺無法這樣,所以科學比感覺

比實體的禮物更美好的,是禮物背後的心意。從我們能夠有能力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開始,心意就顯得更加的動人。 或許可以說,對於心意的感受,是我們給行為或動機,所賦予的意義。賦予意義的方式,又因為每個人的生命經歷而有所不同。 在陪伴情緒時,我會先鼓勵情緒的流動,聽聽對方發生了什麼事?試著理解這件事情對經驗者代表著什麼樣的意義?找到沒有被滿足的需求,再試著去滿足這份需求。 常常,這份需求可以被愛滿足。可以用

從朋友的留言,我瞭解到到原來我有很大的愛的能量,這一份愛的面貌,不是熱切的言語,也不是溫暖的擁抱,而更像是一個靜靜的港灣,或是一株可以遮蔭的大樹,允許一切故事的訴說,也鼓舞著情緒的流動。 我非常明白情緒需要流動,而流動需要支持,所謂的支持可以只是單純的陪伴,不需要解決問題的行動或是安慰的言語。當情緒被接住了,空間與可能性就打開了。 何其有幸我們能夠陪伴憂傷的靈魂,何其有幸我們成為管道,引導靈魂去看

文章: Blog2 Post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