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毛毛

驚呆了

小時候,大約幼稚園,媽媽帶我去給人算命,算命師說,我以後會當小兒科醫師,雖然高中以後選了第三類組,讀的是生物系,與醫學院擦不到邊,更別提什麼小兒科醫師了。


現在成了催眠療癒師,從工作累積的經驗中,慢慢發現八九成的人,提出的議題幾乎都與內在小孩有關,因為童年或嬰兒時期與父母相處的品質,對往後的人生,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。所以我在催眠療癒時,回溯到童年去照顧內在小孩的頻率越來越高。


今天突然發現,唉呀!換句話說,我不就是在療癒小孩的療癒師嗎?!這算命師的鐵口直斷,到底要算準還是不準呢?!

14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記得在李家同教授的文章中,他為了孫子的作業,回答什麼是幸福?李教授說:“幸福是吃得下、睡得著、笑得出來”,孫子聽到都急哭了,覺得作業很重要,爺爺卻這麼不正經。 我想這種幸福是:“若無閒事掛心頭,便是人生好時節” 的幸福。 幸福是一種感覺,感覺是主觀的。只要是主觀的,容易被認為不科學,因為無法量化,也沒有標準,因為每個人用同樣條件,都可以得到相同結果,這是科學的要件。但是感覺無法這樣,所以科學比感覺

三輪體空是佛教用語,以布施為例,是指其中的給予者、接受者,以及被贈與的物品,這三個角色都要放下,的意思。 放下的原因是,如果布施者惦記著自己做了好事,得到的是福德,福德像是銀行的存款,有用完的一天。如果能夠放下,能夠得到的是功德,功德就像是身上的技能,不會消失。 由於眾生平等,說到底沒有誰度誰。助人工作者與來訪者也是平等的,工作者可以從來訪著身上學習很多,如果有收費,除了生活所需,也支持助人者更多

比實體的禮物更美好的,是禮物背後的心意。從我們能夠有能力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開始,心意就顯得更加的動人。 或許可以說,對於心意的感受,是我們給行為或動機,所賦予的意義。賦予意義的方式,又因為每個人的生命經歷而有所不同。 在陪伴情緒時,我會先鼓勵情緒的流動,聽聽對方發生了什麼事?試著理解這件事情對經驗者代表著什麼樣的意義?找到沒有被滿足的需求,再試著去滿足這份需求。 常常,這份需求可以被愛滿足。可以用

文章: Blog2 Post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