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傷害自己
- 毛毛

- 11月11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我想試著把我在課程學習上接觸到的、書裡讀到的,以及來訪者提供的資訊,分享給大家。
我們可能會把傷害自己(如用刀子割手腕)跟自殺聯想在一起,如果遇到這樣的情形,一方面覺得不忍,一方面也會擔心對方會不會有想不開的念頭。雖然兩者,都是因為正在經歷很大的心理傷痛,然而傷害自己(以下簡稱自殘)與自殺的動機並不一樣,自殘的目的很有可能是減輕自己的痛苦,也有人會用這樣的方式讓自己感覺到自己還活著。而自殺,很可能是認為自己長期的傷痛找不到出口,而覺得離開這個世界是唯一解決痛苦的方法。所以自殘與自殺之間的關聯性,沒有想像中那麼高。
我想先以成癮行為當作例子,來說明我對於自殘的認識。成癮行為(如酒、菸、電玩等等)的背後往往有一些生命的傷痛或失落。在協助成癮的問題時,如果我們沒有解決核心焦慮,或是找到適當的替代方式,只是去移除成癮的行為,那麼對方很可能會採用更不好的成癮行為來減輕自己的不安或失落。所以如果來訪者除了自殘之外,沒有其他適當的方式減輕痛苦或抒發情感,而我們因為自己的擔心,要求對方不可以再傷害自己,可以想見來訪者的痛苦與壓力可能就此開始累積,進而會帶來更不好的結果。畢竟手上的皮肉傷會好,但心靈的傷很難好。
在“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” 這本書裡面有記載一個案例,某醫院推出減肥門診,醫院一位100多公斤的女同事接受了這個門診,當她瘦到80公斤的時候,開始有男同事對她表示好感,然而這位女士卻開始出現夢遊的現象,在半夜無意識的打開冰箱狂吃蛋糕。探索原因,原來是這位女士曾經受過侵犯,無意識中為了讓自己失去性的吸引力,採取了讓自己的外型失去吸引力的策略。後來這位女士接受了縮胃手術,瘦到50幾公斤,卻也開始出現了重度憂鬱的症狀。
書中提出一個結論:“我們以為的問題,可能是另外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案。” 以上述的故事為例,肥胖是一個問題,然而肥胖是潛意識為了讓自己避免受到傷害而採用的策略。如果對應到自殘這件事,它可能是排解內心傷痛的一個宣洩的出口。同時也要覺察當我們要求來訪者不要傷害自己時,究竟是為了我們自己心安?還是對個案來說真的是好的?
我們可能永遠沒有機會理解個案在手腕上畫下那一刀時,承受的是什麼樣的痛苦。在家族系統排列的培訓課程中,國芳老師曾經提到,傷害自己有可能跟憤怒有關,憤怒的情緒需要宣洩,憤怒的出口通常是攻擊,攻擊不是向外,就是向內,如果無法向外攻擊,就可能會往內攻擊自己,也就是自殘。
曾經有來訪者跟我說,當傷口流血的那一瞬間,感覺到壓力的釋放。如果以腦神經的角度來說,我們的身體在受到傷害而感覺到痛苦的時候,會分泌腦內啡,它的功用跟嗎啡類似,可以減緩疼痛。
來訪者同時也告訴我,心裡的傷痛看不見,卻比手上的傷,痛好幾倍。所以對於正在經歷傷痛的人來說,心裡的痛別人無法理解,可是當這個疼痛可以視覺化:“如果你覺得我手上的傷很痛,我心裡的傷比手上的傷,疼痛的程度高了不知道多少倍,這樣你可以理解嗎?”。我們知道,當我們心中的痛被理解時,就會覺得輕鬆許多,也覺得好像可以再繼續走下去,或許自殘的行為,也是將內心的傷痛視覺化與被理解的方式。
我自己曾機經歷過“覺得死掉比較輕鬆”的一次經驗。那次經驗來得很莫名,吃不下睡不著,完全沒胃口,吃東西完全沒味道,真的完全是“味同嚼蠟”(雖然我也不知道蠟是什麼味道),半夜兩點望著月亮,“死掉還比較輕鬆”的念頭就跑出來,這時候任何離開世界的方法都覺得並不困難,也不認爲自己會覺得痛。最近有一位來訪者,他覺得離開世界是解決痛苦唯一的方法。我問他是什麼讓他留下來?他回答說,不想造成別人的麻煩。
分享上述的內容,是希望我們在看待自殘這件事情的時候,讓 “那一定很痛”,或是“傷害自己是不對的” 這些念頭,所帶來的不適感可以降低,並且能夠讓自己比較舒服穩定的狀態下,提供更多的接納與支持,用比較安全的方式來釋放壓力,進一步可以去面對與療癒深刻的生命議題。




留言